海南华铁通过全资子公司华铁大黄蜂国际有限公司,在海南省海口市注册成立海南华铁云枢数智科技有限公司,注册资本1000万元,法定代表人沈雨平。这一举措标志着这家传统设备租赁巨头正式将云计算纳入核心战略,开启“设备租赁+算力服务”双轮驱动的转型新篇章。
一、战略布局:从高空作业平台到云端算力网络
海南华铁的云计算布局并非空中楼阁。早在2024年,公司便与华为云合作启动“流程数字化运营咨询项目”,通过搭建流程架构、优化业务流程,构建起覆盖设备租赁全周期的数字化管理体系。更关键的是,公司斥资10亿元建设智算中心,与浙江威航签署战略合作协议,聚焦GPU级高端算力租赁服务。截至2025年3月,累计签订算力服务合同金额达66.7亿元,其中与杭州某公司签订的5年期36.9亿元大单,年均贡献营收超7亿元,印证了市场对高端算力的强劲需求。
二、技术合作:嫁接头部企业能力,构建生态壁垒
海南华铁的云计算突围战,核心在于“借力打力”。与阿里云的合作中,公司不仅引入其先进的云计算架构和智能算法库,更融合钉钉的企业数据交互与协同优势,打造出创新的智算应用。例如,通过钉钉庞大的企业用户网络,将智算服务精准推荐给制造业、服务业客户,实现算力资源的快速变现。此外,公司还联合新华三推出华铁DeepSeek大模型一体机,应用于智能审批、医学教育等领域,展现出“硬件+软件+服务”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能力。
在硬件层面,海南华铁与芯片制造商深度合作,定制开发适合智算需求的高性能芯片,从底层保障算力设备的稳定供应。这种“软硬协同”的策略,使其在算力租赁市场中构建起技术壁垒。
三、政策红利:自贸港赋能,打造跨境算力枢纽
海南自贸港的“数据跨境流动”政策,为海南华铁的云计算战略提供了关键支点。公司依托海南海控产投的国资背景,定位升级为国资算力出海核心平台,与海南省算力科技共建智算中心、跨境网络等基础设施,打造“立足海南、辐射国际”的算力服务网络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海南华铁与RWA研究院达成战略合作,探索“链上资产托管+跨境智能合约”模式,将工程设备、算力资源等实体资产上链,实现全球化租赁、交易及证券化。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传统跨境资产流通中的确权难、结算慢等痛点,更将算力设备与碳资产绑定,响应绿色“一带一路”倡议,为跨境绿色投资提供新型基础设施支撑。
四、财务表现:算力业务成新引擎,但债务压力待解
从财务数据看,海南华铁的转型已初见成效。2025年第一季度,公司营业收入12.88亿元,同比增长16.58%;其中算力服务贡献显著,累计签约金额达66.7亿元。净利润1.91亿元,同比增长21.72%,盈利能力逐步恢复。
然而,高速扩张也带来债务压力。截至2025年3月,公司有息负债达76.27亿元,流动比率仅0.85,财务费用同比增34%。如何平衡短期偿债压力与长期技术投入,成为管理层必须解决的课题。
五、行业影响:重构实体经济数字化路径
海南华铁的案例,为传统企业转型提供了范本。通过将高空作业平台等设备租赁主业与云计算、算力服务深度融合,公司不仅提升了设备出租率,更探索出“叉车+载重无人机”等多品类运营策略。这种“实体+数字”的双轮驱动模式,恰逢国家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机遇期。
更深远的意义在于,海南华铁通过资产上链、跨境算力流通等创新,为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树立了标杆。其构建的“政策—技术—跨境”RWA合规生态闭环,有望推动更多实体资产实现“上线上链”与“在线在链”,助力国家数字化战略在产业端的深度落地。
站在2025年的时点,海南华铁已从传统设备租赁商蜕变为跨境算力服务龙头。随着全球算力需求因AI大模型、云计算等持续爆发,这家扎根海南自贸港的企业,正以“国资赋能+算力蓝海”的战略,书写着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新篇章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